暂无评分
去评分 >
我喜愛閱讀李白的《把酒問月》,他豪放不羈地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從酒寫到明月,又從明月寫到美酒;他從空間寫到時間,將人與月反觀對照:“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陶淵明也寫了一首曠世的詠酒詩《飲酒》,其意不在酒、借酒舒情,陶醉於恬靜悠悠的田園生活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曹操的《短行歌》如此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 .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如此從消極的人生觀轉化為充滿雄心壯志的一代梟雄,都是寄情於酒中。詩人對人生進行深層思索時,往往藉著美酒的刺激,將內心的激情奔騰馳騁而出。因此詩、酒、情都是交織在一起的結合體,這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之一部分。中國的詠酒詩浩如煙海,往往與月明朗朗的星空、綺麗的朝霞、奔騰的激流聯結在一起。
長江的流水、皎月的映照、美酒的怡悅充塞著我的內心;流水般的古人與今人,使我為著人生而驚嘆。有一段《聖經》頗觸動我們的心弦:“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4:14。朝露般的人生,如何能定位於永恆裡呢?當我們體驗到這位永恆的主耶穌基督,祂主動地進入短暫的人世間,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引進永恆的生命裡。我們需要將自己封閉的心田敞開,讓這位永恆的主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流水行雲的人生,終於能夠找到永恆的依歸。
本書嘗試揭開人的面紗,直截了當將人的真正面相展現出來。人啊人!讓我們從中國文化的支點來探索基督教的人學,也從基督教的角度探討中國文化的人觀。我們不獨要摸透人心的善變,洞察世人面紗背後的真相,更要回復人原本的真相,建立起人應有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綱挈領由區應毓博士主筆,以文化的角度去探索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人學,並引申出基督教的道德價值觀和基督徒的人生觀。第二部分由林國祥醫生所撰寫,將《聖經》的真理與個人的體驗揉合成一篇簡潔有力的見證集,以四方面“虛假篇、憤怒篇、寬恕篇、照鏡篇”開展出主題。第三部分由區應毓博士回歸《聖經》和神學來探索人學,展現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和樣式被造,賦予崇高的尊嚴和身份。這部分引申奧古斯丁、亞奎那和馬丁路德等神學家對人學的思索。
【作者簡介】
區應毓牧師/博士,現任萬民華人基督教會顧問牧師、多倫多城北華人基督教會顧問牧師、加拿大華人神學院退休聯校校長、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多倫多校區退休院長,經常在中國及歐洲培訓授課。曾任美國達拉斯中華基督徒恩友堂、多倫多城北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及菲律賓聖經神學院院長。70年代就讀滑鐵盧大學生物化學系,並任職加拿大水務局環境生態研究員,後進修在美國達拉斯神學院神學。曾獲取哲學/神學博士學位。
出版著作二十多類:
區方悅師母畢業於美國達拉斯神學院,獲取聖經研究碩士及基督教教育碩士。曾任基石教育中心主任,開拓生命樹查經班。育有三個孩子:家信 -- 外科醫生(育一女二子)、家愛 -- 教師(育一女兒)、家望(已婚)。
林國祥醫生,林醫生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與拜佛的母親和弟弟同一時期在香港接受耶穌基督的愛和救恩。他在1952年畢業於培正中學,後去加拿大馬尼托巴(Manitoba)大學讀書,196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UBC)獲取醫學博士。林醫生於溫哥華任職家庭醫師期間在維真神學院進修,師從神學大師巴刻博士(Dr. J.I. Packer),並於1983完成基督教研究文憑。他又師從理察斯(Dr. Larry Richards),學習聖經及基督教教育。
林醫生於1963年結婚,妻子於1995年息勞歸主;他育有一女一子及四位孫子女,全家信主。林博士酷愛藝術,尤其喜歡欣賞歌劇;他喜愛繪畫和國畫創作、攝影、相框、木工製作及跨國滑雪等活動。
他在教會任職執事多年,並參與中國醫療培訓,幫助不少中國的醫師。林醫生與梁燕城博士和區應毓博士合著《面子學: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探索》。他於2000年退休,與子孫共享天倫之樂;兒女成立了愛主的美滿快樂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