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分
去评分 >
「生命中那些無法言說面對的,最深的恐懼、絕望、羞恥,透過藝術,可以層層轉進地、溫柔地,讓它們浮到表層,讓它們可以被看見、被傾聽、被陪伴、被理解、被撫慰,並以新的詮釋整合進自己生命中,創造新的生命故事。」──陳韻琳
陳韻琳老師提出了29個與藝術有關的課題,共分為四大方向:自我覺察、洞見人生;發現時代、尋找原鄉;觸碰傷痕、昇華困境;以及善惡戰場、渴望救贖。透過她獨到地詮釋這些電影故事,帶領讀者探詢自我、看見內在傷痛,最終發現生命全新的可能與盼望。
【推薦語】
本書在當前AI時代中別具意義:從藝術心理學來看,真正的欣賞並不只是來自於感官所看到的文字符號、色彩線條或是音高和弦(那些都是生成式AI所可以產生的),更多是來自於我們大腦對於這些表意符號的詮釋與解讀,回應出我們生而為人的「欣賞者」能與「創作者」共同感受與體會的人性故事。因此藝術欣賞必然需要進到觀看者的「心理真實」才能與創作者的內心產生共鳴,那是一切藝術偠值的來源,也是AI所無法替代或模擬的初心。相信藉由這本書的開啟,陳韻琳的文字會幫助我們更方便地走入這些電影、文學、藝術或音樂的心靈世界,讓我們找回那個與內在自我有溫度的距離,允許真正的共鳴和回應,也當然就不怕失去對藝術作品的敏銳度。
——王道維,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諮商中心主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身為一個學術圈人,幾十年來的選擇,都是在追求作一個客觀超然的評論者。但我卻深知,說故事的那種真實又鮮活的力量,因為它是在詮釋者與詮釋者之間一種「we-relation」的產物;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對詮釋者而都不是疏膐的「他者」。這樣的詮釋方式,可以更觸摸到故事中人物在心靈深處的堅持和掙扎,也更能理解當物換星移、歲月流逝,情節和角色何以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和轉折。相對於許多追求客觀超然的影評,我必須說,陳韻琳所選擇的這樣一個視角,已經為電影的解讀另闢了一條可以看到遠方亮光的新徑。
——葉仁昌,國立台北學思想史退休教授
【作者簡介】
陳韻琳,自由作家、現代說書人。成立「真善美全人關懷協會」,致力推廣「為成人說故事」,透過為成人說故事師資培訓,形成一個為成人說故事的團隊,發展出各類故事性的讀書會、社區活動及課程。著有《從天堂到人間:文藝復興到巴洛克的藝術史&名畫故事》、《神聖的遺忘:失去希望、尋回希望的藝術史》(宇宙光出版),以及電影故事文集《破碎、療癒與希望》、《35釐米的縮影人生與信仰》(道聲出版)。另出版有聲書《為成人說故事》系列,及《為成人說故事:陳韻琳說紅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