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 登 录
黄厚基(Ooi Hio Kee)
HK$ 91.3 HK$166
(¥91.3)
葛牧之(Yonghua Ge)
HK$ 64.35 HK$117
(¥64.35)
郭怡君
HK$ 79.56 HK$102
(¥79.56)
郭智豪
HK$ 59.28 HK$76
(¥59.28)
蔡沂蓁
HK$ 46.02 HK$59
(¥46.02)
理查‧克魯特(Richard Crouter)
HK$ 74.1 HK$95
(¥74.1)
刘计峰
HK$ 70.98 HK$91
(¥70.98)
李丞欣
HK$ 126.36 HK$162
(¥126.36)
曾劭恺 主编
HK$ 120.9 HK$155
(¥120.9)
曾劭愷 主編
劉計峰
黃添華
HK$ 81.9 HK$105
(¥81.9)
王濤
HK$ 154.44 HK$198
(¥154.44)
葛擁華
HK$ 64.74 HK$83
(¥64.74)
唐洪林
HK$ 77.22 HK$99
(¥77.22)
楊曉莉
HK$ 85.02 HK$109
(¥85.02)
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创世记第三章是否有关人类始祖犯罪并原罪的问题,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三天历程中为何缄默?雅各雅博渡口的叙事是否隐藏着一个神学问题:雅各真的改变了吗?本书定位为神学诠释,意在从文本中读出神学含义,也志在使文本和读者进行更多的思想对话。这诠释是关己的,故能含摄一种信徒的读经和人生经验。
文艺出版社
本书首先对中国教会语境中的“反智主义”作出定义并分析了其核心特征,接着在追溯其历史渊源时考察了上个世纪对中国教会影响至深的三位教会领袖——倪柝声、王明道和宋尚节——思想中的反智倾向,然后对中国教会的反智主义作出神学探源,从上帝论、基督论、创造论和人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反智主义的神学根源,最后对中国教会提出建设性提议。
本書首先對中國教會語境中的「反智主義」作出定義並分析了其核心特徵,接著在追溯其歷史淵源時考察了上個世紀對中國教會影響至深的三位教會領袖——倪柝聲、王明道和宋尚節——思想中的反智傾向,然後對中國教會的反智主義作出神學探源,從上帝論、基督論、創造論和人論等幾個方面分析了反智主義的神學根源,最後對中國教會提出建設性提議。
韧性科学的理论在本书中被广泛应用,从生态学到历史、社会的重建,进而延伸至信仰与永恒的领域。这种多层次的分析不仅带来对逆境和创伤的更深理解,还展示了在面对挑战时,生命如何突破自我局限,走向更新和永生的境界。
韌性科學的理論在本書中被廣泛應用,從生態學到歷史、社會的重建,進而延伸至信仰與永恆的領域。這種多層次的分析不僅帶來對逆境和創傷的更深理解,還展示了在面對挑戰時,生命如何突破自我局限,走向更新和永生的境界。
本书作者依循《情爱现象学》的思路,从爱与被爱之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问题意识出发,进行一场深刻的爱之思:既是一种关于爱的哲学思考,更是一种哲学在爱中的思考。
本書作者依循《情愛現象學》的思路,從愛與被愛之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問題意識出發,進行一場深刻的愛之思:既是一種關於愛的哲學思考,更是一種哲學在愛中的思考。
《易》内蕴于中华文化深层,许多成语、典故皆从易经而来。然而,易经的卜筮体裁难免令基督徒有所抗拒。周联华牧师(1920-2016)所撰《易的神学》尝试以易经的语言素材,对教会阐释基督教的神学概念,期望能建构本色化的神学;然而以文本批判理论所谓“理想读者”而言,不熟悉易经文本的建制教会会众恐怕并非首选。
《易》內蘊於中華文化深層,許多成語、典故皆從易經而來。然而,易經的卜筮體裁難免令基督徒有所抗拒。周聯華牧師(1920-2016)所撰《易的神學》嘗試以易經的語言素材,對教會闡釋基督教的神學概念,期望能建構本色化的神學;然而以文本批判理論所謂「理想讀者」而言,不熟悉易經文本的建制教會會眾恐怕並非首選。
《重返尼布爾》是討論尼布爾政治與宗教思想之關係的一本導讀性書籍。作者從尼布爾在美國政治左翼和右翼中的復興談起,深入淺出地剖析這一伴隨著吹捧、誤讀、批評和深思的現象背後,尼布爾思想在當代生活中的相關性與切適性。
本书聚焦于处在“边缘”位置的马来西亚砂拉越华人基督徒群体,动态地呈现在国家主导的伊斯兰化背景下,他们如何保持其宗教信仰与族群身份,并拓展跨国网络,进而理解这一边缘群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本书是在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接触区理解华人,但绝非以此去思考“文化中国”的象征世界。
本書嘗試挑選這樣的一個經典學術難題,借用知識社會學關於宗教群體之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借助保羅和路加兩人之神學原點乃是以基督爲中心的故事這一重要觀點,從基礎敘事結構這個層面來比較保羅和路加的思想世界。
所谓“文化宣教”,乃是指“各行各业的基督徒在不同的文化领域里为真理作见证,引人归向基督”。
所謂「文化宣教」,乃是指「各行各業的基督徒在不同的文化領域裡為真理作見證,引人歸向基督」。
本書聚焦於處在「邊緣」位置的馬來西亞砂拉越華人基督徒群體,動態地呈現在國家主導的伊斯蘭化背景下,他們如何保持其宗教信仰與族群身份,並拓展跨國網絡,進而理解這一邊緣群體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本書不是為了證明《十二先知書》是否為一卷書,而是嘗試回應便祖威(Ehud Ben Zvi)的斷言:《十二先知書》每卷書都是各自有一個標題句、一個人物、因此是十二卷書。
本書為《本性與超性:聖多瑪斯‧亞奎納倫理學反思》的增訂版,是作者近十餘年所撰寫及發表的十二篇圍繞中世著名士林大思想家聖多瑪斯‧亞奎納 (St. Thomas Aquinas)倫理學的學術論文合集。
基於基督教創造論的分受形而上學,既能確保萬物在上帝裡的統一,又捍衛創造之善與多元,因此能在「一與多」框架下為現代性困境提供有力的解決方案。
邊界不僅賦予存有以身份與意義,也指向了他者與往復跨越邊界的重要性。田立克的邊界觀不僅整合了他的神律原則,也很好地回應了民族主義有關身份與意義的問題,並且對當今全球化的處境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創造了獨特的處境化詩性視角,透過海子詩歌,賞析一代中國人的回家之旅,並探索它與耶穌基督的關係。